血缘性是村落家族文化的主要特征,所有成员都凭血缘而相互认同,组成一个紧密的整体。大家族观念是重要的多育动因,实行计划生育前,家庭子女大多在3-6个之间;计划生育后,也在3个左右。早婚相当普遍,代际距离缩短,男孩在16-19岁成婚占该年龄组总人数的90%。男子在宗姓继替、财产继承、农作劳动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,造成了多男生育和超生。30-49岁的已婚妇女中,超生的占61%,超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无男孩或有一个男孩还想多要。
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靠的是世代相传的经验成规,而不是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,这大大限制了村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。全村男性文盲率为10.8%,女性文盲率达31.8%。村民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值不高,部分父母仅希望孩子会算算术、识字就行。
长期封闭的乡土环境,造成了村民无知愚昧和思维方式单一化。有四户男子与贩卖来的妇女结婚,竟然不知是违法行为。稳定的环境也使村民们凡事徐谋应付,不求效率,知足常乐。1969年来西村插队的一天津女知青已完全适应了这里的一切。她的儿子17岁时成婚,问为什么不让儿子读书时,她说:“农村都这样,十七八岁都得结婚。”又说:“农村比城市好,不用买米、菜,不用上下班,悠闲自在,房子宽敞。”在她身上已看不到知青的风范,全然是一个地道的当地农民。
另外,村落家族文化还保留其他一些落后的东西,如晚辈必须服从长辈的族规,等级森严;铺张浪费的旧风俗习惯,大办丧事和喜事等。怎样使这种家族文化革故鼎新,提高人口素质,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深思的问题。